本報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鄭莉 鄒倜然)“職工技能培訓靠任何一方單打獨鬥都是不行的。”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周中樞委員謀划著“技工大國”的實現路徑:財政部門出資金,人社部門出標準,工會和企業提供“訂單式”實訓……“現有培訓資源已經很豐富,關鍵看怎麼整合,如何利用。”
  全國總工會經審會主任李守鎮委員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十分明顯。包括政府、社會、企業教育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相互對接、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校企合作、按需施教、定向培訓機制有待建立完善;企業教育培訓資源嚴重不均衡,非公企業擁有88.1%的職工,但對職業教育不積極,制度、條件比較落後。
  “各級工會有400多所職工院校,但優勢並沒有得到有效發揮。”中國農林水利工會主席盛明富委員還註意到,工會等社會團體開展的職工教育培訓尚未納入國家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特別是工會系統中相當一部分職工學校、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農民工培訓基地,因缺乏國家職業資格認定資質,直接影響了職工參加學習培訓的積極性。
  “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這是代表委員們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建議由人社部、教育部、財政部、科技部、全國總工會等有關部委組成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領導機構,共同實施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李守鎮委員建議,從頂層設計搭建政府、社會、工會、企業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合作平臺。
  “以製造業立國的德國,就實現了‘政府+企業+社會’的職業教育模式。”周中樞委員告訴記者,國有大中型企業通常具備完善的教育培訓場所、系統的師資力量,有足夠的能力在本單位、本行業、本地區的各類崗前、在崗和轉崗培訓中提供“對口”教育。
  “國企應當在技能培訓中發揮‘龍頭’作用,也希望財政能對企業給予適當補償,鼓勵企業多為社會培養人才。”周中樞委員說。
  對此,李守鎮委員建議,應對接企業的用工需求,增強政府、企業、學校及社會各方在職業教育培訓過程中的聯動、互補,使職業技能培訓更有針對性、技術性和實用性。
  “職業資格認證不應成為‘特權’。”多位代表委員們認為,無論是工會等社會職業院校還是企業的實訓基地,都應當被納入國家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給予一定的扶持和政策傾斜,並授予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資質,使之成為國家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補充。“畢竟,職工技能培訓是一項全社會共同的事業,需要各方攜手共同給力。”
  (原標題:職業資格認證不應成為“特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p35ipjn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